本文摘要
本文首先從現實和數字世界兩個方面分析了身份的發展變化,梳理了賬號、身份、身體、靈魂的相互關系及認證手段,解釋了DID與SBT、Web3與DeSoc的涵義和相互關系,并通過分析“尋找Web3靈魂”的必要性和“建立Web3靈魂”的可行性,討論了基于“可信計算網絡+可信人際網絡”的融合而構建去中心化社會“DeSoc”的思想。最后對“靈魂”這一終極命題進行了啟發性思考,希望讀者由此展開更深遠的探索。
全文要點
在現實中,人有三種身份:物理身份、熟人/親屬社會身份以及契約身份;無論什么身份,跟身體是不可分離、不可轉讓、不可舍棄的。當身份失去了身體,人類現有的秩序將受到極大的挑戰。
?身份的根本意義在于識別,這關系到身份識別、身份認證和身份自主。不同身份可以歸集出“共同特征”,這或許就是靈魂的“人格”狀態。它為一個人提供相對恒定的、持續的“辨識度”,以便他人對其“內在”形成“最終”的認識和判斷,以此作為行為和相互關系的依據。
Web3并不是從Web1.0、Web2.0,然后Web3.0的簡單升級,Web3是價值互聯網的專有名詞,是“機器信任”的去中心化可信計算網絡。Web3與Web2.0當下更像是兩個平行發展的世界。
互聯網從Web1.0“沒人關心你是一條狗”,Web2.0“沒人知道你是一條狗”以及“Knowyourcustomer”,發展到現今Web3“尋找Web3的靈魂”。
數字世界的賬號和身份發展經歷了4個階段:第一階段:賬號只是賬號,跟用戶特征無關;第二階段:賬號不只是賬號,因契約而疊加身份屬性;第三階段:賬號即身份,賬號身份化;第四階段:區塊鏈地址成為賬號、身份的載體。
在Web3中人的主體地位讓位于機器和軟件,人際網絡讓位于“機器信任”的原生計算網絡,從而使得Web3失去社會性和難以體現社會經濟價值;構建“Web3的靈魂”使得身份回歸,建立信用主體,重構主體信任,增強社會關系,構建“可信人際網絡”,這將賦能更具革命性、多元化的去中心化社會“DeSoc”應用創新和發展。
基于SBT的DeSoc概念和設想,跟2014年GavinWood提出的Web3概念及遠景有異曲同工之妙,基于SBT的DeSoc更像是在Web3前進過程中的技術構建和愿景實現。?構建可信計算網絡,支撐DeSoc應用創新和發展;基于SBT重構主體信任,因信任而連接,構建可信人際網絡;可信計算網絡與可信人際網絡融合,推動實現DeSoc美好愿景。
Web3基礎設施架構最核心的底層設施是公鏈,公鏈發展百家爭鳴。以太坊作為智能合約和去中心化應用的創造者,獲得了先發優勢。波卡因其獨特的中繼鏈+平行鏈設計結構,在去中心化、安全性、可擴展性及原生跨鏈和智能合約互操作方面具有后發優勢。
當我們獲得的不僅僅是知識和技能,也擁抱更多無分別智慧時,約束和解脫一味,迷失和明清一體。靈魂得以升華,顯空如一、無二無別。這是大解脫,我們的靈魂將找到其最終的歸宿。
目錄
1.Web1.0:沒人關心你是一條狗
2.Web2.0:knowyourcustomer
3.Web3:可信計算網絡
4.Web3:我去哪里了
5.虛實世界的靈魂與身份
5.1現實世界中身份變化與認證
5.2數字世界中身份變化與認證
6.如果身份失去了身體
7.SBT:尋找Web3的靈魂
8.DeSoc:可信計算網絡+可信人際網絡
9.寫在最后:受困和迷失的靈魂
1993年7月5日《紐約客》刊登的一則由彼得·施泰納創作的漫畫《OntheInternet,nobodyknowsyou'readog》,中文翻譯為《在互聯網上,沒人知道你是一條狗》,這句話成為Web1.0,乃至Web2.0時代的常用語,直到以區塊鏈分布式賬本為底層核心技術的Web3的出現。
圖1:彼得·施泰納的漫畫
《OntheInternet,nobodyknowsyou'readog》
2022年5月11日,以太坊創辦人VitalikButerin等3人共同發表了論文《Decentralizedsociety:FindingWeb3'sSoul》(中文:《去中心化社會:尋找Web3的靈魂》)。或許,“Web3的靈魂”概念的提出,宣告了“互聯網上一條狗”命運的終結,也同時預示著“名花有主”時代的來臨。
圖2:V神與《DecentralizedSociety:FindingWeb3'sSoul》
01.Web1.0:沒人關心你是一條狗
Worldcoin與身份管理軟件Okta整合進軍德國市場:金色財經報道,由OpenAI背后的二人組創立的區塊鏈身份項目Worldcoin已經與Okta整合,并正在德國推出其身份協議World ID。World ID使用生物識別數據來驗證用戶,幫助應用程序區分人和機器人,而且比谷歌登錄(Google sign-in)等其他選擇更私密。
Okta是一家擁有 \"數億用戶 \"的身份和訪問管理軟件供應商,其目標是數十億。根據World App的數據,Worldcoin在30個國家擁有190萬用戶。[2023/6/29 22:08:11]
圖3:Web1-Web3的用戶場景
當我們把報刊雜志電子化,并以網頁的形式發布時,就形成了第一代靜態互聯網Web1.0,作用是進行信息內容發布,呈現形式主要是門戶網站。
就像路人在街邊報亭買來一份報刊,是沒人要求你進行登記才能閱讀的,發行方和報亭并不關心你是誰。
互聯網中信息大多是免費瀏覽的,在圖3所示的用戶場景中,Web1.0用戶在瀏覽網頁時大多無需注冊,也可免登錄。而在要求注冊登錄的情況下,一般僅需提供簡單的賬號和密碼,賬號往往是你的昵稱或者郵箱。賬號背后是誰?Whocare?
這是有原因的。Web1.0中沒什么用戶場景,用戶規模及數據不多,所以不具有太多商業價值,網站收益大多來自于第三方廣告。所以網站并不關心用戶是誰,這時的互聯網沒人關心你是一條狗。
結論是:在Web1.0中,用戶沒有身份,或者說身份不重要。
02.Web2.0:knowyourcustomer
當互聯網從Web1.0升級到Web2.0時,用戶規模快速增長,并且用戶行為特征產生了巨大的變化,具有多元、個性化等特征。
在Web1.0中,用戶只能通過瀏覽器讀取信息,在“互聯網中偏安一隅,做一只孤獨的狗”。
而在Web2.0,用戶既是網站內容的消費者,也是網站內容的制造者,同時用戶之間可以即時互動交流。這為用戶“表達、展示、證明、釋放、放飛”自我提供了極大的自由。而“計算機扮裝”使這種自由呈現出不同面,因為“在互聯網上沒人知道你是一條狗”。
針對于此以及圖1所表達的場景,莫拉翰-馬丁和舒馬赫在2000年研究互聯網使用的復雜性時,他們認為表示計算機屏幕前自己身份的能力可能是上網的復雜性體現之一。“在互聯網上,沒人知道你是一條狗”這一短語表示出“網絡空間將會是自由化的,因為性別、種族、年齡、外貌,甚至于‘狗性’都可以不提供,甚至可以編造或者創造性地夸張這些屬性,以達到合法或非法的目的”。
但這并不符合平臺經濟的價值取向。隨著Web2.0的發展,用戶逐漸深度參與其中,互聯網也從以“信息內容”為主體,發展到以“人”為主體,圍繞“人”形成了多媒體信息網絡、人際網絡、資金網絡、商品網絡等,網絡效應使得商業價值空前呈現。特別是阿里、騰訊、字節跳動、美團、Twitter、Meta、谷歌、亞馬遜等中心化平臺的出現,凸顯了Web2.0在“社交、電商、搜索、大數據”等方面的巨大商業價值,事實上也成就了上述巨頭萬億商業帝國。
于是,平臺方搭臺,用戶唱戲,平臺所有,平臺控制以及平臺賺錢,這成為了Web2.0的典型范式。用戶數據價值成為平臺賺錢的“永動機”,這使得平臺具有強烈動力“Knowyourcustomer”,以便更好為“用戶畫像”。這樣做,一方面可以有選擇地控制風險,另一方面當然是平臺方“站在獲取更豐厚的利潤”角度,需要更好識別、認證用戶,為其提供普適及訂制服務。所以“你不能再是一條狗,我得知道你是誰”。
于是,用戶在Web2.0平臺中獲得了平臺給予的“中心化身份”,并且在AI算法加持下越來越具象化,但尷尬的是這身份并不為用戶所有。用戶在使用一個平臺應用時,往往是注冊以后才可以登錄。賬號可以是昵稱、郵件、手機號等。看上去賬號是用戶自己建立的,但其實并不屬于用戶,因為賬號、密碼、內容、行為軌跡、社交關系等所有數據都存放在平臺方中心化服務器中,離開平臺該賬號就變為“小白”,失去意義。當然,也可以使用第三方賬戶登錄,如微信、支付寶、谷歌賬號等,但在平臺應用內的用戶數據和社交關系沒辦法帶走,也就是說這是一個“有圍墻的花園”,用戶創造的價值實際歸屬于平臺,用戶并未獲得所有權和價值分配。很顯然,這并不符合“誰創造、誰擁有、誰受益”的市場經濟基本原則。
越來越多用戶愈加感受到缺失主權的“中心化身份”帶來的弊端,并對其產生了質疑。
03.Web3:可信計算網絡
區塊鏈分布式賬本技術的出現,對于互聯網的發展是革命性的,它正在從底層開始解構和建構下一代互聯網——Web3。
是Web3而非Web3.0?
Web3并不是從Web1.0、Web2.0,然后Web3.0的簡單升級。
行業中常常這樣描述:Web1.0只讀,Web2.0可讀可寫,Web3可讀可寫可擁有。從Web1.0發展到Web2.0,可以認為是一種“升級”,因為描述的是信息和數據如何傳遞,都屬于信息互聯網。
韓國加密交易所 Korbit 引入新韓銀行的身份驗證服務:6月1日消息,韓國加密交易所 Korbit 宣布引入新韓銀行的身份驗證服務,Korbit 將使用該服務并應用多因素認證(MFA)進行身份認證和存取款。
新韓銀行的身份驗證服務 Shinhan Sign 是韓國金融界獲得科學與信息通信技術部認證為“電子簽名認證業務操作標準”,其合規性得到認可,并被韓國通信委員會指定為身份驗證機構。[2023/6/1 11:53:05]
而Web3因為區塊鏈分布式賬本技術的出現,打破互聯網在“信息”層面的發展慣性,出現了跳躍式發展,著力于解決資產與Web之間的關系,這就是“可擁有”的內涵。正如Solv聯合創始人Will老師所說:“只要對某種資產形態的‘擁有’,能夠跟Web的應用結合起來,其實都應該叫Web3。它更強調資產屬性跟應用的一種整合,而不是單純從信息和數據角度描述‘擁有’。”
所以從Web2.0到Web3并不是版本升級的概念,Web3代表下一代互聯網的專有概念。從發展事實上看,當前Web3與Web2.0更像是兩個平行發展的世界,我們稱其為價值互聯網。
Web3是“機器信任”的去中心化可信計算網絡
那么,區塊鏈分布式賬本技術到底帶來哪些革命性改變,從而使得Web3顯著區別于Web2.0呢?
Web2.0時代的產品和服務主要是圍繞“用戶需求”而展開,是商業價值最后落地的閉環,所以“人”在其中占據核心地位,因此社交網絡、電商平臺等得到顯著重視和卓越發展。
而Web3的發展卻不是從“人”開始的,它的初衷是打破集權帶來的弊端,實現去中心化的“開放、自由、平權”,這是從基于機器和軟件構建的基礎設施去中心化的互聯互通開始的。與Web2.0不同,在Web3中,“協議”成為核心基本要素,首要考慮如何建立機器、軟件之間的信任和互聯互通。
于是,“Codeisthelaw”成為Web3的底色和運行法則,帶來的結果就是:貨幣協議化和協議資產化,實現了資產層面的廣泛連接;鏈上行為智能合約化,實現了協議的自由組合和可擴展;底層基礎設施去中心化及協議化,構建了可信網絡、可信計算和可信存儲,從互聯網底層實現了可信的互聯互通。
總之,Web3是基于區塊鏈“去中心化、公開透明、防篡改、防丟失、可驗證、可追溯”等特性而構建出“機器信任”的去中心化可信計算網絡。
人的主體地位喪失
在Web3世界中,“機器信任”是第一性信任法則,取代了人際信任、人與機構、機構與機構之間的信任。機器成為原生Web3世界的主體,人的主體地位似乎喪失了。
“中心化、信任以及許可”,這些特征似乎都跟人或由人組成的機構密切相關,而“去中心化、去信任以及無需許可”從一開始就把人邊緣化了。我們認可Web3去中心化的思想,所以可以弱化或者去掉人的中心化“主導”,但不是要去掉人這個“主體”。沒有了“我”,這似乎成為一個終極問題,如果不能解決,可能引發一堆的問題和混亂。
我們禁不住問,離開了人,這個世界的意義在哪里呢?
04.Web3:我去哪里了
在現實世界中,我們都有一個身份
我們已經習慣了擁有一個身份,這是“我”存在的證明。我們剛出生時,被父母取名“阿狗阿貓”,有了一個出生證明,獲得一個戶籍,標志著“我”誕生了。隨著“我”的成長,獲得不同的身份:在父母面前是“兒女”,在兒女面前叫“父母”,在配偶面前叫“丈夫”或者“妻子”;在學校被叫做“學生”或者“老師”,在公司被叫做“同事”或者“領導”……我們在這些身份標簽下,建立了“我”,找到一種存在感,完成了自我識別、他人相互識別,并行使對應的行為,演繹出千人千面的人生。
沒有“我”的Web3將失去社會性及社會價值
而在Web3世界中,基于區塊鏈分布式賬本技術,首先建立的是“機器信任”的可信計算網絡。所以機器網絡是原生網絡,我們構建的協議和標準是服務于如何搭建機器信任及通信,這個網絡本質是一個計算網絡,顯然計算機更擅長于此。所以在原生的Web3世界中,在開始之初,是沒有人及人際網絡的,遑論“因人這個社會性生物”產生的“利他性、協作性、依賴性、以及更加高級的自覺性等社會性”特征,故跟“社會性”相關的應用都無法展開,相應的“社會價值”也無法在Web3系統中得到映射。
可信計算,讓子彈先飛一會兒
區塊鏈發展至今,從基礎設施層、組件層、擴展層、激勵層、治理層、到應用接入層,目前正在不斷擴展和完善。這個發展過程有一個顯著的特點,那就是跟原生網絡--可信計算網絡特性緊密相關的應用首先得以發展。
這個特性就是Will老師所說的“計算性”——過程可重復,結果可檢驗。基于區塊鏈分布式賬本技術特性構建的Web3網絡,本質是一個“可信計算網絡”,為“可重復、可檢驗”提供了保證。而金融系統中大多應用都是典型的計算性應用,如Compound、AAVE、Uniswap等DeFi類應用中的抵押、借貸、流動性做市、交易等。
當Web3網絡中機器成為主體,讓計算的歸計算時,Web3在金融方面首先發揮出優勢,爆發出巨大潛力,迎來了“DeFiSummer”,TotalTVL從2020年年初$6億一路攀升,到2021年年底最高曾接近$3000多億,增長約500倍。
韓國計劃2024年向公眾提供基于區塊鏈的數字身份:10月17日消息,韓國計劃2024年向公眾提供由區塊鏈保護的數字身份,并尋求在兩年內被4500萬民眾采用,根據該計劃,政府將無法訪問存儲在個人手機上的信息,包括使用誰的數字ID,如何使用它們以及在哪里使用的詳細信息,因為該系統將完全依賴于基于區塊鏈技術的去中心化身份。(彭博社)[2022/10/17 17:28:27]
圖4:DeFiTotalTVL(圖片來自defillama.com)
可以說,基于區塊鏈的可信計算,在金融領域極大地提高了生產力,引發一系列革命性創新,成為金融發展史中濃墨重彩的一筆,使得Web3成為不可逆的發展趨勢。
在Web3中建立“我”而構建“社會性”基礎
目前,區塊鏈發展接近十五年,在經歷幾輪劇烈的牛熊轉換,人們在泥沙俱下,泡沫沉浮中看到了“硬幣”的另一面。現在大家比較關心的問題是:除了加密貨幣炒作和金融應用外,Web3的價值在哪里,應用如何落地呢?
正如Vitalik等人在論文中提到Web3的發展現狀:“今天的Web3多用來表述可轉讓的金融化資產,?非用于對社會信任關系編碼。?諸多核心經濟活動,如無抵押貸款和建設個人品牌,都是建立在長期而不可轉讓的關系之上的。”
論文進一步指出問題所在:“金融所交易的經濟價值是由人類及其關系產生的。由于Web3缺乏代表這種社交身份的原生組件,它基本依賴于其原本想超越的中心化Web2架構,復制了后者的局限性。”
問題中蘊含著這樣的底層邏輯--原生的區塊鏈網絡中缺失了“人”及“人際網絡”的表達--不可轉讓社交身份的原生組件及由此構建的社交網絡圖譜,社會經濟價值缺失了承載的主體,以至于Web3賦能實體經濟的相關應用難以創建和落地實施。
所以,要想進一步拓展和豐富Web3應用,實現Web3社會經濟價值,首先需要在Web3世界中搞明白“我”是誰?如何建立不可轉讓的“我”?并基于此,如何建立“我們”的社交關系及網絡--這就是我們接下來需要討論的“尋找Web3的靈魂”。
至此,互聯網從Web1.0“沒人關心你是一條狗”,Web2.0“沒人知道你是一條狗”以及“Knowyourcustomer”,發展到Web3“尋找Web3的靈魂”。這是從現實走向虛擬,從虛擬回歸現實,繼而呈現虛實共存、虛實相生的發展脈絡,其中“身份回歸”將是構建Web3社會性的基礎。
05.虛實世界的靈魂與身份
在計算機出現之前,我們只在現實世界擁有身份,而在計算機出現之后,人們在計算機系統中獲得一個數字身份。
5.1現實世界中身份變化與認證
即使在現實世界中,個人的身份也不是唯一的,人們在不同的場景中,獲得不同的身份,驗證方式也不同。比如:
物理身份?
嬰兒剛出生時親人們都會關切地問“男的,女的?”而不是問“生的是科學家還是農民?”
這個時候的身份是物理身份,通過生理結構進行認證,比如“帶把的!”。物理身份一般比較穩定,往往會跟隨人一生。
親屬/熟人社會身份?
在小河邊,有人急切地喊:“那是誰家的娃娃?一個人在玩水!”一旁的村民張嫂說:“好像是隔壁李嬸家的狗娃。”李嬸聽到了,急忙說:“狗娃子,聽媽的話,離河邊遠點!”
具有宗親、血脈關系的熟人社會身份也是比較穩定的社會關系,在沒有科技手段和紙質證明認證系統之前,通過社會關系中的熟人及親人進行身份認證是至關重要的手段。
契約身份
當離開熟人社會關系,進入到陌生社會關系,人們在生活、學習、工作、生意、休閑娛樂等社會性活動中,會形成各種契約性身份,即通過既定規則,行使相應行為,形成相對身份,比如學生與學校、病人與醫院、工人與工廠、甲方與乙方、同事與領導、居民與國家等。
在這些情況下,契約規則定義了“身份”的含義和邊界,以及認證方式。比如小王因胃疼,向公司請假半天;拿著身份證,來到A醫院掛了“消化科”的號。掛號成功,這時小王的身份已變為A醫院的病人,形成契約規則下的身份。這過程中,我們看到:
小王與公司:雇員與公司的契約關系,遵循勞動合同法;基于已簽定的勞動人事合同,小王產生“身份歸屬”向公司請假,公司識別出小王是公司員工;
小王與國家:居民與國家的契約關系,遵循國家公民相關法律法規,小王可行使對應權力和義務;基于居民身份證,政府當局識別出小王是當地居民;
小王與醫院:病人與醫院的契約關系,掛號單是A醫院病人身份的認證憑證;掛號成功即意味著雙方達成契約——小王有權力在A醫院看病,A醫院有義務為小王提供診斷服務。
契約身份一般在社會性活動中、在個人與他人或者與機構交互中獲得,身份認證的方式往往是雙方共同或者由機構單方出具的契約憑證來完成,而機構也通過出具專有的憑證來界定其邊界和成員,并發展出相關的治理系統。
綜上,我們認為身份的根本意義在于識別,這關系到身份識別、身份認證和身份自主。
波卡生態去中心化身份協議Litentry將集成ParaLink跨鏈預言機:3月18日消息,波卡生態跨鏈預言機ParaLink Network宣布與去中心化身份協議Litentry達成合作,并支持其網絡與ParaLink節點集成。集成ParaLink跨鏈預言機將確保Litentry獲得的用于身份信用計算的數據源是可靠和準確的。[2021/3/18 18:57:02]
每個人都有一個獨特的“靈魂”,但“靈魂”看不見,摸不著,太過于抽象,我們需要找到一個外在的呈現來進行識別,區分彼此,這就是我們看到的具體的某個人,他是身體和身份的合體。
身體成為身份的物理載體,這個物理載體的生理結構、生理特征可為各種身份提供基礎的識別和認證手段。首先,物理身份是通過身體的生理特征進行識別,如生理結構、面部特征、指紋、虹膜、基因等;其次,熟人及親屬社會身份是基于物理身份識別基礎上,通過熟人/親屬社會關系進行身份認證。而更復雜的契約身份則需要契約憑證進行身份認證。
而且在很多場景下,為了表明契約的達成是雙方自愿的,還需要“印章”、“手印”或者“簽字”,以表明表明身份及自主行為,即“本人身份”、“本人自主”和“本人確認”。
因為“靈魂”有不同外在呈現,所以一個靈魂可以有多個身份。不同身份可以歸集出“共同特征”,這或許就是靈魂的“人格”狀態。
現實中,人們擁有多重身份,這些身份反映出該人的某種角色、社會地位、行為特征、資產規模等狀態;不同身份下人們的行為存在差異,這種差異有時候甚至是顯著的——“判若兩人”就是表達這種情況。但無論怎么變化,人們當下的行為跟當下的身份往往是保持一致的,基于此產生出相應的社會互動關系。
同時,“靈魂”的這些不同身份背后可能呈現一些共同的特征,正面的比如勇敢、博學、包容、誠信等,或者反面的比如狡詐、懦弱、懶惰、多變等,這些共同的特征可以歸納為靈魂的“人格”。
這樣的歸納是有意義的,它為一個人提供相對恒定的、持續的“辨識度”,以便他人對其“內在”形成“最終”的認識和判斷,以此作為依據來決定不同周期的相互行為及身份關系,如借貸、朋友、配偶、合伙人等。
總之,基于“靈魂”,人們在不同環境、不同時候,以不同身份相互交往,形成錯綜復雜的社會關系和狀態,演繹著這個現實世界。
5.2數字世界中身份變化與認證
在這里,我們結合數字世界中賬號的發展變化對賬號、身份、靈魂、認證之間邏輯關系進行梳理。
圖5:數字世界中身份發展的重要節點
第一階段:
賬號只是賬號,跟用戶特征無關
如圖5所示,最早的計算機因為功能簡單,是沒有用戶系統的;隨后出現的大型主機可以支持多個用戶在同一個計算機系統交互,發明了用戶名和密碼來進行管理訪問。“用戶名”是賬號,“密碼”是認證手段,當用戶名和密碼一致時,驗證通過,用戶即可登錄計算機系統進行“合法”訪問。
我們發現,現實世界中的不同用戶可以使用同一賬號和對應的密碼登錄。也就是說,計算機系統只在意“用戶名與密碼的一致性”,并不關心現實中是誰在使用該賬號。此時“賬號”只是用于區分系統內的不同用戶,并不區分實際使用者,更不能反映使用者特征,因此不具有“身份”這一屬性。
第二階段:
賬號不只是賬號,因契約而疊加身份屬性
隨著計算機軟硬件技術的發展,計算機系統變得復雜,當辦公軟件、會計軟件、編程軟件等多個應用程序可以在同一大型系統中運行時,企業首先成為計算機系統主要的使用場景。
?用戶因為在企業中的崗位不同,獲得不同的契約身份,被計算機系統分配不同“賬號”和對應“密碼”。行政人員登錄計算機進入行政辦公系統,獲得行政辦公的功能服務,而會計人員則進入賬務系統,獲得會計系統的功能服務,程序員則進入編程系統開始敲代碼……
“賬號”成為企業內部管理方式,企業以其來界定誰是自己的雇員、劃分層級、控制雇員權限以及工作方式等。“賬號”也成為雇員在企業中的身份標識符,成為一種契約身份的代表。可以說,因為員工與企業之間的契約關系,“賬號”開始疊加“身份”屬性,這種身份具有“角色、層級、邊界”等特征,也為企業治理提供了支持。
第三階段:
賬號即身份,賬號身份化?
當TCP/IP、HTTP、HTML等協議堆棧出現,計算機實現了互聯互通,并推動了互聯網從只讀WEB1.0發展到可讀可寫的Web2.0。正如本文第2節闡述那樣,當互聯網從Web1.0升級到Web2.0時,互聯網應用越來越多,功能越來越強大,呈現出信息互聯網、消費互聯網特征。用戶不再局限在企業內部而變得廣泛,規模快速增長,用戶行為也變得多元和個性化。
這些變化帶來一個非常重要的改變,那就是賬號與身份變得更加緊密。用戶通過賬號進入互聯網進行各種交互,如閱讀、聊天、購物、玩游戲、欣賞影視等,形成“大數據”,而平臺可以通過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分析出該賬號的行為特征,并為該賬號進行“用戶畫像”,這樣的畫像基本上能反映出真實用戶的身份特征。
代表被爆虛假身份,ZPER仍按計劃ICO:Midrate的代表Lee Sueng-heang因虛假學歷,經歷自行辭退,但是仍然進行虛擬貨幣ZPER的ICO。ZPER認為虛假身份的代表已經辭退,所以覺得沒有什么問題。但是業內人士稱:“因為相信前代表的身份兒進行投資的投資資者無法得到補償。”于此ZPER表示如果投資者希望返還投資資金,則會無條件全額退款。[2018/4/16]
再加上這些中心化互聯網平臺為了更好的控制風險、了解用戶、獲取用戶和創造利潤,利用“KYC”對該賬號進行實名認證,實現賬號與現實中用戶的映射關系。此時,該賬號幾乎能夠代表真實用戶的某種身份,這過程我們稱之為“賬戶身份化”,賬號即身份。
第四階段:
區塊鏈地址成為賬號、身份的載體
區塊鏈分布式賬本的出現,讓互聯網出現了跳躍式的發展,似乎一切都因此改變了。當用戶想要進入一個Web3DApp時,被首先要求“連接錢包”,這讓Web2.0用戶大光其火,不是說好的“賬號+密碼”嗎?錢包是個什么鬼?
事實上,數字錢包已經成為了Web3世界的入口,它一端連接著用戶,一端連接著Web3中各類DApp。用戶跟DApp之間通暢交互的前提,是擁有打開該錢包的“私人鑰匙”,否則“芝麻不開門”,Web3價值世界再精彩也與你無關。
數字錢包不是用來裝加密數字貨幣的嗎,為何成為了把持門戶的“妖”?要說清楚這個問題,需要搞清楚地址、公鑰與私鑰、錢包的概念和內部邏輯,如圖6所示。
圖6:錢包的內部邏輯及與用戶、DApp的交互關系
錢包是什么?反直覺和反常識的是,數字錢包并不裝錢,而是裝密鑰的容器,是用來幫助用戶存儲、轉移、結算、交易和管理數字資產的工具,而用戶的數字資產實際存放在區塊鏈地址指向的分布式賬本里。
私鑰、公鑰和地址是什么?在一個區塊鏈系統中,私鑰是由專門的隨機算法隨機生成的256位二進制字符串,公鑰是由私鑰通過不可逆的算法生成的,公鑰又通過不可逆算法生成區塊鏈地址,也可以稱為錢包地址。當別人需要向你錢包轉賬時,你出示的就是這個地址。
從私鑰、公鑰到地址的生成,整個過程是不可逆的,意思是只能由私鑰推出公鑰,由公鑰推出地址。反之,你知道別人的地址或者公鑰,你完全推不出別人的私鑰。也就是說,無論誰,只要“密鑰在手”,即是“錢包我有”,你就可以操控錢包地址指向的數字資產。
綜上所述,可以抽象理解為:錢包=地址+密鑰管理+資產管理。所以地址是載體,其他二者是錢包的基本功能。其實在這個地址上,還可以疊加其他功能,如行情資訊、社交、Dex等,使其成為多功能錢包。
但無論怎么疊加,地址是錢包最基本的組成單元,甚至可以說“沒有地址,何來錢包”。同時,地址是識別不同錢包的根本,同一個地址既使穿上Metamask、TokenPocket、Phantom等不同品牌的“馬甲”,但仍然表示是同一本體,指向同一地址的資產。就像一個人,穿上不同的衣服,我們可以“判若兩人”,但實際上還是同一個人。
所以當我們說“錢包是連接用戶和DApp的樞紐”時,本質上是指依托地址這個媒介實現了用戶與DApp之間的交互。結合圖6示意,可以說地址成為了用戶登錄DApp的賬號,私鑰(種子字、助記詞)用以宣示主權和“簽字”時行使主權。這是Web3相對Web2.0用戶來說很“突兀”的改變,因為這過程用戶體驗完全改變了,Web2.0用戶表示很囧,很難受!
地址成為登錄DApp的賬號,并在與DApp的交互過程中產生更多的過程和結果數據:有些數據跟個人身份信息有關,如頭像、昵稱等;有些跟個人社交有關,如Twitter賬號、個人關注和被關注等;有些跟個人資產有關,如NFT、FT等;有些跟個人創作內容有關,如圖片、藝術創作、文章等;有些跟鏈上行為有關,如轉賬、交易、抵押等;有些跟社會活動有關,如出席AMA、區塊鏈峰會獲得各類憑證等……
所有這些數據都可以關聯到該地址所代表的賬號,使得該賬號越來越具象化,在持續累積下,甚至可以進行鏈上數據分析和用戶畫像,從而為該賬號貼上某種標簽,如Uniswap早期用戶、巨鯨、SmartMoney、Web3Builder等。這樣一來,賬號被賦予了“身份”的屬性,賬號得以身份化,而地址則成為區塊鏈中賬號、身份的載體。
套用一句話“世上本無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為路”,數字世界中本無“身份”,用戶特征數據多了,賬號也便成為了“身份”。
如果身份失去了身體
前面我們對現實和數字世界中的身份、發展變化、身份識別和認證進行了梳理,我們認識到現實中的身體和身份是一體的,不可分割,不可轉讓,不可拋棄;所以現實中的人雖然可以有多重身份,但無論哪種身份總是能夠與實際的人直接對應上,毫無錯亂。如圖7所示。
圖7:現實中靈魂、身體與身份之間的直接映射關系
這種身體與身份之間確定性的對應關系,是構建持續、穩定人際網絡的基礎,也是建立各種經濟活動和推動經濟發展的基礎,甚至是社會穩定的基礎。如果身體與身份失去了確定性關系,我們的生活會變得“混亂無序”,我們的社會將是“天下大亂”。
我們想象一下,一覺醒來,不知道身邊的躺著的還是昨晚那個“妻子”嗎,我的娃該找哪個媽?銀行的貸款撥出去以后,那個借款人還是身份證上那個人嗎,誰來為還款買單?這樣的例子讓我們覺得好笑,但細思極恐。再想到黑客、暗網等對人類帶來的傷害,我們更加明白在現實中,當身份失去了身體,人類現有的秩序將受到極大的挑戰。
而數字賬號從創建之初就與身體失去直接映射關系,但在Web2.0環境中并未引發明顯的沖突。計算機系統的特點是只識別“賬號”,并不關心賬號背后是誰,但在Web2.0環境中平臺方主導各自系統內的用戶賬號和身份,控制數據和價值分配,大多數情況下并不會失控和發生嚴重后果。而且,中心化平臺可以利用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手段為用戶畫像,以聚合出用戶身份,且在必要的時候,可以通過KYC對賬號進行實名認證,以建立起賬號、身份與身體的直接映射。如圖8所示。
圖8:Web2.0中靈魂、身體與身份之間的間接映射關系
而在去中心化的Web3環境中,用戶獲得身份自主權、數據及資產的所有權,可自主進行控制、管理、攜帶、移植和參與分配,并在與DApp交互過程中實現鏈上信息聚合、信用評分以及行為認證等,這其實就是DID身份。
然而,這種“還權力給用戶”的去中心化運動目前來看只進行到一半,即鏈上部分;而用戶鏈下信息因為Web3普及率及使用門檻等原因,目前沒有有效手段在鏈上得到認證,如工作經歷、資產狀況等;再加上“KYC”并不是Web3倡導的主流文化,帶來的事實是大多DID身份跟現實中是“誰”并沒有直接映射關系。如圖9所示。
圖9:Web3中靈魂、身體與身份、賬號、地址之間失去映射關系
但問題來了,在鏈上可以聚合出DID身份,實現“DID身份-賬號-地址”的追溯,但這個地址在現實中是誰的?鏈上身份表征的品質、資產、經歷等跟現實中用戶能真實映射嗎?如果地址和賬號都可以轉讓,那么依此構建的社交關系可靠性和持續性在哪里?這個身份注入到Web3應用中還能產生真實的價值嗎?會引發什么樣的風險?
這些問題并非空穴來風,它關系到女巫攻擊、空投營銷、個人品牌、信用貸款、DAO投票與治理等,以及Web3平行世界如何更好地融入現實世界,賦能現實中的社會經濟發展。
為此,Vitalik等向Web3世界拋出一顆石子-SBT,并由此激發了行業內熱烈研討和探索。SBT似乎打開了一扇窗,會為我們呈現怎樣的未來世界呢?
07.SBT:尋找Web3的靈魂
在《去中心化社會:尋找Web3的靈魂》一文中,V神有一個最基本的觀點,就是現在Web3里只有可交易的數字資產,比如各種FT、NFT等,大家主要行為就是炒作、投機,導致過度金融化,產生很多泡沫及風險。其根本原因是缺乏代表身份的信用主體。
我們認為在Web3世界里,如果能夠建立起信用主體,就如現實中有法人代表一樣,可信的社交網絡就可以建立,經濟信用行為和長期的經濟協作就可以展開,創新的商業形態就會在Web3世界得以催生和持續發展。這個信用主體就是Web3的靈魂。
而Web3原生世界里缺失了靈魂的“原生組件”,我們可以無中生有鑄造出來嗎?當然可以。在技術實現層面它是什么?——簡單來說就是符合W3C等標準的去中心化身份DID。目前諸如BrightID、Unipass、Spruce、Verite、ArcheNetwork、Violet等項目正致力于通用類或垂直領域類DID的構建。
是不是獲得一個這樣的DID就具備“靈魂”了呢?當然不是!否則每一個區塊鏈地址都是一個靈魂,這沒有實際意義。但是基于地址構建的DID綁定各種信用,成為信用主體,這就有了靈魂的開始。
這個信用在技術實現層面怎么來表示呢?這就是SBT(SoulboundToken),一種基于ERC721改進的NFT,是由任何其他個人或機構發出,可編程、可驗證、公開可見、不可轉讓、但可以撤銷和找回,猶如一份不斷擴展的個人簡歷。通過對你鏈上數據,如資產規模、行為軌跡、創作內容以及社交關系等進行分析,而形成SBT來認證你的行為,記錄你的榮辱、表征你的信用等。有關行為、信用、徽章等憑證類項目很多,包括ARCx、ProjectGalaxy、Rabbithole、Marry3、DefNetwork等。
DID成為了SBTs的容器,綁定的SBTs越多,靈魂就愈加豐滿,猶如在鏈上復刻一個你。所以完整信用主體=DID+SBTs,這就是Web3的靈魂。如圖10所示。
圖10:Web3中SBT、DID與靈魂
從上圖我們可以看到,既使我們在Web3數字世界中表達出了信用主體,并將其比擬為“Web3的靈魂”,但與現實中的身體仍未建立直接的映射關系,此靈魂非彼靈魂。但行已至此,已是巨大的進步,通過“DID+SBTs”的方式補齊了Web3世界缺失的“社交身份的原生組件”,注定會開啟新的發展序章。
08.DeSoc:可信計算網絡+可信人際網絡
什么是DeSoc??
在《去中心化社會:尋找Web3的靈魂》中表達了基于SBT來表征“靈魂”的承諾、資質證明和歸屬關系不可轉讓,并基于此對實體經濟的信任網絡進行編碼;增強“靈魂”的社交關系,建立溯源和聲譽,獎勵信任和合作;這種社交關系的關鍵是可分解的產權和強化的治理機制,可以避免過度金融化,而支持更具變個性、多元化的未來。
SBT可在社區錢包恢復、抗女巫攻擊、個人品牌、社區營銷、去中心化機制以及新型交易市場等方面發揮作用,從而構建一個更豐饒、多元化的生態系統,即去中心化社會“DeSoc”——一種共決共定的社交關系,靈魂們和社區自下?上地聚集在一起,以此為彼此的新興特質,在不同尺度范圍內共同創造多元網絡物品和智能。
DeSoc和Web3是什么關系?
在我們看來,基于SBT的DeSoc概念和設想,跟2014年GavinWood提出的Web3概念及遠景有異曲同工之妙,基于SBT的DeSoc更像是在Web3前進過程中的技術構建和愿景實現。如今Web3已經成為下一代價值互聯網的專有名詞。
GavinWood曾經是以太坊的CTO、黃皮書的撰寫者,也是波卡和Web3基金會創始人。其表達的Web3核心思想是“去中心化”,一是網絡基礎設施方面:web3是基于點對點網絡實現,是去中心化的互聯網;二是人的身份和相互關系方面:每個人都擁有自己的身份、資產和數據的自主權,獲得公平和自由,這其實就是“去中心化社會”的特征。
GavinWood曾強調,Web3實際上更像是一場更大的社會運動,它正在從任意權力轉向一個更加理性的自由模型。這是我能看到的保護自由世界的唯一方式,這是我們過去70年來享受的生活,也是我們能夠讓它在未來70年繼續運行的唯一方法。
構建可信計算網絡,支撐DeSoc應用創新和發展?
區塊鏈分布式賬本技術猶如互聯網世界的“導火索”,因為其“去中心化、永久存儲、公開透明、防篡改、可驗證、可追溯”等特性,導致互聯網從底層開始解構,逐漸構建出一張“開源、開放、可組合、無需許可”的可信計算網絡,這是在區塊鏈世界里誕生的原生網絡。如圖11所示,從底層基礎架構包括區塊鏈分布式節點網絡、分布式存儲、分布式計算、隱私保護、共識和跨鏈協議等,到中間組件層、擴展協議、激勵治理等,再到上層應用及接入層,這形成了Web3價值互聯網的整體架構。
圖11:Web3整體架構
這個Web3整體架構最核心的底層設施就是公鏈,如以太坊、Tron、BSC、Polygon、Avalanche、Polkadot等。猶如摩天大樓的地基,公鏈的去中心化、安全、可擴展性等特性尤為重要,但這些特性卻是公鏈的“不可能三角”。
目前,以太坊作為智能合約和去中心化應用的創造者,獲得了先發優勢,在公鏈生態中遙遙領先,但其他公鏈也針對以太坊結構性缺陷帶來的可擴展性、擁堵、高gas費等短板找尋到各自的定位和發展空間,呈現百家爭鳴之勢。
在眾多公鏈中,我們認為波卡網絡獨具一格,是GavinWood踐行Web3理念的具體實踐。波卡獨特的中繼鏈+平行鏈設計結構,從底層結構上解決了去中心化、安全性、可擴展性問題,實現了“鏈”級別擴展和Substrate的一鍵發鏈,實現了數據和資產原生跨鏈和智能合約互操作,這些特性將使得波卡網絡在Web3應用發展中發揮出巨大的優勢,并將成為重要的DeSoc基礎設施網絡。
目前來看,未來將是多鏈并存和互聯互通的,諸多公鏈共同致力于構建Web3公共基礎網絡。雖然目前這些網絡遠不到成熟的地步,但從行業的發展變化和影響力來看,已經爆發出“科技創新”的威力。
基于SBT重構主體信任,因信任而連接
構建可信人際網絡
正如本文前面部分所言,人的主體地位在Web3發展之初讓位給了“機器信任”的可信計算網絡,遑論人際網絡。雖然在“SBT”概念出現之前,諸如LensProtocol、Cyberconnect、5Degrees、Relation等項目已經開始基于DID、NFT等基礎設施致力于Web3去中心化社交網絡圖譜的構建,但因為身份的“可轉讓性”而可能導致社交網絡“失真”,以至于“失信”,使得該社交網絡難以在實際經濟活動中發揮價值。
而“Web3靈魂”的建立,提供了可信身份基礎,重構了“主體信任”,“因信任而連接”,這必定推動持續、穩定、良性的去中心化社交網絡發展,從而形成Web3發展所需的可信人際網絡。
可信計算網絡與可信人際網絡融合
推動實現DeSoc美好愿景?
當Web3可信計算網絡與可信人際網絡融合在一起時,將拓展創新各類經濟活動,改變社會治理和經濟協作,從而重塑Web3的社會經濟價值,構建出V神在論文中提到的DeSoc——可信去中心化社會,我們以圖12直觀表示。
圖12:基于可信計算網絡+可信人際網絡構建DeSoc
當下,基于SBT概念構建去中心化社會正在成為行業共識和創新實踐,大家希望通過區塊鏈“共建、共治、共贏、共享”的理念,實現人類社會的美好愿景。
09.寫在最后:受困和迷失的靈魂
在這里,我試圖將現實世界和互聯網數字世界圍繞“靈魂、身體、賬號、身份”之間的關系做一個整體的呈現,于是構建出圖13,我將其稱之為“虛實世界的靈魂視圖”。
圖13:虛實世界的靈魂視圖
當我再次凝視這個畫面的時候,我自己也被其“震撼”了!這個孤獨的靈魂,似乎被困住了。我是誰?我在哪里?我將去向何方?
人類在不斷地探索、尋找。從物理世界到互聯網的數字世界,我們從現實延伸向互聯網,從Web1.0、Web2.0的信息互聯網發展到當今Web3價值互聯網。我們不斷變換著“自我的標識符”,驗證著“自我的存在”,甚至已經來到了元宇宙虛擬世界的邊緣。我們要創造怎樣的世界?
有答案了么?向內則被緊緊包裹,受到重重束縛;向外則眼花繚亂,幾乎迷失了。如何才能解脫束縛,獲得明清的自由?
每個人可能有各自的答案。或許我們發現,當線上與線下無別,鏈上與鏈下無二,虛實并存,虛實相生,這才是一個“大同的世界”。
再進一步,或許某一天,我們獲得的不僅僅是知識和技能,也擁抱更多無分別智慧,約束和解脫一味,迷失和明清一體。靈魂得以升華,顯空如一、無二無別。這是大解脫,我們的靈魂將找到其最終的歸宿。
但在這一天到來之前,我們還需要在這條白天和黑夜交織的路上,一路狂奔。
盡管加密貨幣市場的主流化和機構參與度越來越高,但監管機構仍然擔心加密貨幣是一個法外之地,會鼓動一些參與者從事在傳統金融市場中屬于非法的活動。一些關于加密貨幣市場不當行為的研究證實了這種擔憂.
1900/1/1 0:00:0021:00-7:00關鍵詞:9月份加息、Coinbase錢包、EOS分叉、ShimaCapital1.CME“美聯儲觀察”:美聯儲到9月份加息50個基點的概率為64.5%;2.
1900/1/1 0:00:00加密市場與傳統金融關聯度陡增的當下,已逐漸成為共識性風險資產的加密貨幣,今晚同樣要把目光投向杰克遜霍爾.
1900/1/1 0:00:00頭條 ▌全國首個“數字藏品通用標準”發布金色財經報道,中國區塊鏈金融創新發展大會暨數字金陵發展論壇近日在南京建鄴舉行.
1900/1/1 0:00:00金融時報消息指出,盡管存在加密貨幣熊市,新加坡最大的銀行仍計劃發展其加密貨幣和數字資產業務,并表示希望擴大其數字交易所并為其在亞洲的300,000多名富有客戶提供服務.
1900/1/1 0:00:00正如Vitalik所言,以太坊的合并預計將在9月13-9月15日發生,而今日的Bellatrix硬分叉升級,則是這次合并的前置準備工作,但它仍然會很重要.
1900/1/1 0:00:00